查看原文
其他

乡村振兴中的全过程设计——淄博东庄村改造纪实

房木生 乡建院 2022-09-25

在日渐消亡和凋敝的中国乡村中,关注乡村振兴,也即关注乡村中的“人丁兴旺”。

如何让留守乡村的人们有继续驻留的希望?

如何让离开乡土的人有返回的可能?

如何让远方的客人能到达这里,并可以驻留下来?

这样的问题,可能出现在每一个走向乡村、进入乡村的乡建人心中,并在实践过程中去寻找答案。

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庄村,是中国乡建院2016年介入的一个鲁中山村,普通,无特别的自然资源,也无突出的人文遗产。2016年年初,天气还冷,设计团队第一次进村调研。跟大多数北方村落的一样,“空心”现象严重,人少,多为妇女、老人,少见儿童和青壮年。而且因为人少,空房子就显得更多,有些房子院落长年没有人烟,破败倒塌,生出了各种杂树。孤苦伶仃的老人,坚守着空旷杂乱的院落,有如那时清冷的天气,寒气逼人。

乡村中剩下的老人和妇女

设计师们深吸一口凉气,开始工作。相比如今很多建筑师通过某一两个爆款项目来吸引眼球的常规做法,在东庄村的乡村振兴设计中,我们尝试的是一种全过程式的咨询设计服务,从策划、选址、规划、建筑、景观、室内、配饰、标识,到人员组织……与乡村生活生产有关的软件和硬件,都由我们从整体到局部,给出蓝图,慢慢实现。从2016年开始,以这样一种系统性的乡建服务,陪伴延续至今。

以房养老 内生动力

我们知道,在与自然结合最为接近的乡村中,从来就不缺美丽的房子。空心村,空的是人,然后才是房子的日渐荒芜,空出荒废的房子。就跟能源与发动机的关系一样,人与房子、村庄空间,是一个互动的过程。人就像一种能源,如果能激发这种能源的内生力量,让这些日渐减速的“发动机”焕发出崭新的面貌,形成持续的内生动力,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。

在东庄,老人、老房的凄凉情景触目惊心,这一劣势能否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呢?在与年轻有为的村支书韩书记深入讨论后,以房养老,这一新名词进入了大家的共识。

老龄化是这个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,老有所依、老有所养已成为人们日常却也急迫的需求。东庄有很多闲置或半闲置的房产,如果与养老敬老联系起来,便打开了一扇大门:将村里的集体用地,盖起养老院,让独居老人入住,相互照顾,而腾出来的闲置院落,则入股合作社,改造为精品民宿、度假小院等方式吸纳外来人员。如此一来,闲置和正在消亡的房屋资产盘活了,经营所得也可反哺合作社并赡养老人。

比如东篱甲、乙、丙、丁庐四套院落的改造,部分是有腾换出老人的院落而完成的。我们先后选了两个村内原有仓储用房空间,改造扩建为养老院。集中的套房空间,开阔的室外活动空间,有公共的村民餐厅,很适合原来就是邻居的老人们一起安度晚年。这样,快速地建设完成后,村内十多位老人也满意地住进了新的养老套间中。

养老院餐厅

这不仅服务了本地的老人,还因配套设施的建设,增加了村内“房”的吸引力。整体规划更是将原本的劣势化为了新的动力,比如东庄原来做过香椿产业,却让香椿树泛滥成灾,但利用层层跌落的山谷,“东庄椿跑”——在漫山的香椿树中慢跑的活动,却成了吸睛亮点;原本千篇一律的开阔田地,建成体验农场和观光花海后大受欢迎;蓄水池变成了钓鱼池和儿童憩乐场地,山上避难用的石围子和“武王寨”变为爬山登高体验去处……再加上乡村舞台、游客服务中心、餐厅、厕所、村标、公共景观等,外来的人们在这里可居可游。

总之,增加乡村的内生动力,应该是乡建中需永远铭记的一条法则。原来封闭的乡村,人的流失,就如快熄火的发动机,我们需要寻找改革各种能增加人气的机制,让乡村在开放的同时,找到了一条通往新生的路。

东庄规划总平面图

人本设计 房木共生

一直认为,设计,是要基于人本的角度创造性地解决我们生活、生产中出现的问题,乡村设计,也一样。在乡村建设中,不仅考虑乡村原住民的生活、生产、生态问题,也要考虑可能到乡村里来的人们的行为及喜好。乡村独有的人情社会、自然环境,更应该让建筑、景观、自然由人的行为串联起来,达到人景共生的状态。

在设计中体现人的因素,首先便是在开放性上做文章。中国的大部分乡村还沿袭着旧日的模样,因生活生产简单,村内道路与各户院落往往是树状结构,很多住户在道路的尽端,比较封闭。即便有公共空间,也多是在某些道路节点自然出现的,少有特意的设置。因此,在设计中,需将社区的树状格局打破,增加桥梁、台阶等交通设施,让更多的公共空间在网状的交通格局中呈现,丰富公共景观的体验。

样板区的规划设计草图,连接原先未通达的院落

改造前的样板区 ©苏亚玲

改造后的样板区

比如,相邻的东篱的乙庐与丙庐,两个院落原来却完全独立,各在一条路的尽端。丙庐院落的前面是悬崖,设计师为了连接起这种断裂,在原来悬崖的地方搭建了一座钢木结构的桥梁。桥梁的设计方案是建筑师在开往淄博的高铁上,突发奇想随手勾勒的。只设了两个桥基,以减少悬崖土地的开挖,桥基发散出斜撑的钢柱,与桥面两端抓住地面形成稳定的结构。桥面和栏杆用钢管和木板拼构出一种起伏连绵的形象。

连接两个院子的钢木桥

桥的轻盈出挑与国槐树树冠、花草、绿植等结合,使人与花木有了亲密接触,从而体验到不一样的风景。

钢木桥从院外走过

而这种开放性不能排斥“私密”。相反,在公共空间开放的同时,保留院落的私密性是更考验设计师匠心的问题。东庄是个山村,设计师通过山村特有的高低错落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。桥梁南边,公共道路经过乙庐外边,空间狭窄,只能贴着通过。因此我们特意在乙庐院落的外边设计了一个抬高的平台,让公共道路下沉。如此行人即使必须紧贴着院落经过,也不会干扰乙庐院内的平静生活。

乙庐的平台与经过的公共道路

而抬高几步的平台,挑出于几棵香椿树外,让人坐于其上视野更好。同时,也使乙庐院落的围合性得到了加强,可谓一举多得。平台的建造用了当地的石材和红砖,适当加入一点花纹设计,还起到了标志性的作用。

乙庐香椿树外的平台

人本设计不得不提的一点,便是“适度”。在乡村,花钱和拿钱都不容易。设计费、工程款、整个团队的服务费用,到底从哪里来?换句话来说:在乡村,如何花好有限的资金,四两拨千斤地让乡村真正能振兴起来?这是乡村设计师身上背负的一种无形压力。相比有些建筑师对其乡建作品中寻求的实验性、苛求品质和美轮美奂,我们在控制设计是否过度,寻求一种“合适度”,有时甚至不去渴求“完成度”。乡村建造的经济性、有效性是人性设计的基础,过了这一关才算是真正为乡村做了实事。

例如,东篱乙庐(韩韬院)在改造前,已是一片废墟,屋顶破败,屋内长出了树木。设计师经过实地测绘,精心设计,在保留房屋原来的墙体基础上,只是抬升了前墙600毫米,增添了一层阁楼,就将原来小三间的主房改造为“三室两厅一卫”的套房,在空间上极大地节省了用地及容积。

韩韬家改造分析图

在材料上也只是用了红砖、红瓦、木材等普通材料,与村内建筑完全融合。添加的那一层阁楼,开了天窗、圆窗和“坐卧方窗”三种不同形态的窗子,观景感受极为丰富。其中“坐卧方窗”设计有两个高低不等的方形窗户,原本设计为钢框挑出的凸窗形态,以达到室内坐和卧各有一窗呼应,室外有迎取风景的姿势。但因为钢结构又多出一道工序会增加成本,施工队自作主张只做了平窗。虽然效果大打折扣,有些遗憾,但我们以村人的承受能力为第一位是不可撼动的。

坐卧方窗的室外效果

创造故事 全程陪伴

我们对于东庄的设计是一种全过程的陪伴,并非像很多乡建工程那样,建筑师驻村两三个月,修几座漂亮房子,便扬长而去。除了主体的养老公寓、民宿、青年旅社外,村中的配套设施也由我们一并设计。

村庄的上中下地段,我们分别在合适的地点,用当地的石头,以老一辈“砖包石”的砌筑做法,设计并建造了三个公共厕所。三个厕所有三个不同的形式,一个平顶,但有圆形的月亮门入口;一个半圆形,单坡屋顶,石砌的高窗;一个被解碎为三个屋顶,入口挑出在荷塘边上。都是在原有民居的造型和材料做法基础上设计出来的,融入环境,但却不藏去它们的个性和设计师赋予的匠心。同时,村中建筑网络分布,外来人容易迷路。于是我们为村里设计了一系列的标志牌和合作社LOGO。走进这里好像步入了现代社区,毫无落后之感。

村上厕所及圆形舞台

村中厕所

村下厕所

此外,结合“以房养老”的主题,基于东庄的“东”字,设计师和村民们提出了“日出东方,孝美东庄”的口号。相应地在设计中,有了一系列的圆形母题:游客中心的圆形舞台,公共厕所的圆形拱门,东篱乙庐的阁楼圆窗,荷塘边上的圆形砖砌村标……呼应连绵的山体,框景自然,也预示着东庄将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
实用的功能,是设计基本要达到的要求。然而不仅于此,设计师还需要不断挖掘场地独有的特性,寻找合适的角度,去感觉这片土地曾经发生的故事。有人说过,没有一个地方是毫无时光痕迹的。设计师要发现旧故事,也可以创造新故事。

乙庐院落后面上方,原有个私用厕所,废弃后被垃圾堆砌,白白糟蹋了几棵泡桐和一棵国槐的树荫。这里是道路的三岔口,设计师便将它改建成了一个可以环顾的小型休憩平台。面对上面直冲下来的道路,设计了一堵L形的石墙作势护挡。废弃的木门则安放在石墙中,挂上附近捡到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“平安红旗家庭”标牌,命名为“平安门”。小小的景观,也传达出我们朴实却也美好的愿望。

平安门 ©蔡丽平

乡村中的传统习俗,因其直接地面对自然、欣赏自然,处理与自然的相处之道,自带魅力。如何让乡村的魅力最好地呈现,讲述好乡村的故事,贯穿于全程设计的始终。

进入村庄伊始,我们就开始策划建设一个可以烧明火的火塘。人类对火的记忆和喜爱,几乎是一种原始的本能。但随着电、气的普遍使用,城市人对明火的接触越来越远。于是,我们在院落中的香椿树下,以方形的枕木及耐火砖铺底,砌筑起一个黄红色的圆形火塘。当熊熊的火焰生起,青烟萦绕,暖气漾开,似乎这团火在温暖这个已经开始冷落的山村。

人与火的关系,是一种亲近 ©吴静

燃烧的火塘,很像是东庄村重新振兴的一个信号。古树下,火塘旁,曾经是废墟的房屋,如今窗明几净,没有过多的矫揉造作,自带一份朴素的明媚。而火一点起来,人就想唱歌、跳舞、喝酒、呼喊……体内最自然的天性或野性好像都被燃起。也许是不经意间的细微风景更能吸引目光,而这一连串的小风景、小故事编制出一个乡村的新梦。而对于建筑师、设计师来说,回到基本的本性——设计的出发点,创作有共鸣、有认同的建筑与故事,并让它一直流传下去,直到又一次归于尘土,是一种难得的幸福。

结语

东庄乡建至今已走过两年多了,在有限的时间内,我们推行的是全过程的设计服务。设计内容没有红线,设计专业没有红线,设计范围没有红线,或者说,这些红线由我们设计师自己来画出。这与在城市里已经分工细致,红线清楚的设计服务完全不同。在乡村,我们作为乡村振兴的服务陪伴者,完全把自己作为主人进行工作。因此,即使是服务期结束,我们还会不时地回到村里,看看这里的变化,指导新的建设。

我是从乡村走出来的,然后在城市求学、生活、工作。城市有其美好的一面,然而乡村的美好记忆,却也让我难以忘怀:森林里跑出的野猪、雨后生长的蘑菇……。就如人类从自然中来,最后仍回归自然一样,乡村设计的工作让我不时地回到乡村中。私念里,作为设计师,我要通过设计带领更多的人,回到乡村,让一个个美丽的乡村,重新振兴起来。

乡村路,带我们回家。

图文 / 房木生 乡建院总工程师

原载于《中国艺术》部分有增补

更多精彩内容,请点击下方图片阅览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